春季蔬菜生产面临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和多茬口的交叉重叠,要多措并举,加快关键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,稳步提高蔬菜生产供应能力,为全年蔬菜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。
一、科学安排备播
春季蔬菜生产茬口多而交叉,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,科学合理安排茬口,减少设施空闲期。
1.做好种苗准备。提倡选购大型育苗厂的壮苗,推动种植户与育苗企业(基地)对接,科学制定春季蔬菜育苗计划,提前做好种苗准备,确保不误农时。茄果类、瓜类建议选用嫁接苗。
2.做好日光温室蔬菜茬口衔接。目前,正值日光温室冬春茬、早春茬换茬期,换茬时间紧、任务重,要及时清除前茬蔬菜残体,做好棚室消毒。
3.做好拱棚春提早蔬菜备播。根据拱棚类型、品种特性、上市时间等,合理安排茬口。仔细查看设施状况,及时修补破损棚膜、防虫网等。小拱棚早春栽培,要提前10-15天扣棚提温。结合深翻、增施充分腐熟有机肥、生物菌肥等,改善土壤地力条件。
4.做好露地蔬菜播种。要根据不同蔬菜生长特点和天气变化情况,适时播种(定植)。早春定植的露地蔬菜,要注意培育壮苗,定植前要进行炼苗,以提高移栽后成活率。
二、加强在田蔬菜管理
(一)设施蔬菜
1.日光温室越冬茬
越冬茬设施蔬菜处于产量盛期,需水需肥量大,要科学运筹肥水,控制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,保持生产旺势,预防植株早衰,提高蔬菜产能。
一是水肥管理。浇水要根据天气、植株长势和土壤墒情而定。早春温度相对较低,蒸发量小,灌水不宜太勤,防止湿度过大诱发病害发生和蔓延。进入3月中旬以后,温度快速升高,植株生长加快,可适当增加浇水追肥次数,建议使用生物菌肥、腐植酸肥、甲壳素、海藻肥以及氨基酸肥等利于养根的肥料,必要时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及氨基酸类营养液。
二是环境调控。春季气温回升快,要重视白天通风,及时调节棚内温度。喜温类蔬菜适宜温度白天25-30℃,夜间14-16℃,当气温超过30℃时,可以从顶部放风降温排湿,下午3-4时,外界气温降到20℃时,及时关闭风口,并覆盖保温被,确保棚内温度始终维持在蔬菜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内。同时注意增强棚内光照,通过选用透光性好、保温性强的棚膜,经常清扫棚膜,后墙悬挂反光幕等方法,增强蔬菜见光量,延长蔬菜见光时间,增强光合作用,增加蔬菜产量和品质。
三是植株调控。及时去掉老、病叶片,疏除小果、畸形果,合理整枝、打杈、吊蔓、落蔓。灵活采用熊蜂、振荡器、人工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式辅助授粉,提高果菜类蔬菜的坐果率。
2.早春茬
此茬蔬菜定植时外界气温较低,后期气温升高迅速,管理重点是前期加强缓苗期管理,促进生根壮秧;后期做好病虫害预防,延长采收期。定植后可通过设置二膜、覆盖地膜等,提高棚内地温,促进发根。定植缓苗期尽量少通风,早春通风以腰风为主,避免通底风(扫地风)。植株长势弱可喷施葡萄糖或者氨基酸水剂等叶面肥,还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增强作物防寒抗冻能力。缓苗期要适当控水,促进根系下扎。可采用垄面覆盖地膜,以及行间覆盖稻壳、玉米秸秆等措施,降低棚内湿度,减轻病害发生。
(二)露地蔬菜
越冬蔬菜管理上要注意及时中耕划锄,提温保墒,促进越冬蔬菜根系生长。及早清除菜田杂草,同时,还要根据天气状况,适时进行追肥、浇水,提苗发棵,促其早返青、早上市。
春季露地蔬菜播种(定植)时可采用地膜覆盖,定植后适当控水,提高土壤温度,促进缓苗。对发生轻度冻害或低温冷害的蔬菜,可叶面喷施氨基酸、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,配合施用腐植酸、海藻酸等促根肥料,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。生育后期,重点要加强水肥管理和植株调整,做好病虫害防控。
三、积极应对灾害天气
注意关注天气预报,对气候变化早做准备。针对不同天气类型,加强预防和管理。
(一)大风天气
及时检修生产设施,修补破损棚膜,温室骨架锈蚀老化严重的要及时维修加固或更换。大风天气来临时,白天要固定好棚膜风口,提前压紧棚膜。夜间要固定好保温被等覆盖物。
(二)“倒春寒”天气
寒潮来临前3-5天,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芸苔素内酯,或氨基酸类叶面肥,提升抗冻能力,控制氮肥使用,避免植株徒长。寒潮前1-2天闭棚蓄热,进行田间灌溉,确保地温稳定。
寒流来临时,对早春保护地蔬菜可采取在棚室门口和棚前脸处悬挂薄膜、上通风口下方悬挂缓冲膜、棚内张挂二膜或加盖小拱棚等多层覆盖措施,保证棚内适宜温度,防止冻害。寒流发生的夜间在田间熏烟可有效地减轻或避免冻害。露地蔬菜可用无纺布、废旧棚膜等轻型覆盖材料进行临时覆盖保温。
(三)春旱天气
选择耐旱性强的蔬菜品种,降低水分需求量。作物移栽初期及作物幼苗期及时灌水,浇水后及时中耕松土,切断土壤表面毛细管,抑制土壤水分蒸发。及时补充速效肥料,施肥宜在早晚进行,做到勤施薄施,并配合施叶面肥,以此来促进植株生长,增强植株自身抗逆性。